女子高楼扔子悲剧知情人:事发前亲了孩子一下,躁狂有待鉴定

社会热点 2024-4-6 2582

摘要:起初,李英隐约听到屋外有吵架声,但不知道是从哪里传来的。不久,她听到了清晰的呼救声。 当时是4月1日早上7点左… 继续阅读女子高楼扔子悲剧知情人:事发前亲了孩子一下,躁狂有待鉴定

起初,李英隐约听到屋外有吵架声,但不知道是从哪里传来的。不久,她听到了清晰的呼救声。

当时是4月1日早上7点左右。她和家人往窗外看,只见对面楼栋,一个年轻女人站在板凳上,双手拉着一位孩童,孩子悬吊在阳台外,她的身边站着另一个七八岁的孩子,“穿的睡衣”。

李英见状朝女人吼,“不要想不开,孩子是无辜的”。其他人也在隔空劝说,“不要冲动,不要做傻事”。

“她说她有病,有抑郁症。”李英说,后来她和家人听到有人打电话报了警。没多久,女人把孩子“拎了进去”。

李英以为事情结束了,她没想到后来发生的事。

重庆市公安局巴南区分局通报,4月1日7时许,巴南区人何某(女,37岁)在渝南大道一小区22楼家中突发躁狂,持菜刀将其婆婆砍伤后,将3岁幼子从窗户抛下坠地身亡。目前,伤者正在医院接受治疗,无生命危险。何某已被警方控制,亲属邻居反映其近期精神行为异常。案件正进一步侦办中。

在受访的律师和精神科医生看来,前述通报所称“突发躁狂”是较为模糊的说法,涉案人当时的精神状态还有待鉴定。而这也许通向这起人伦悲剧的原因。

涉事小区

“她家里经常有吵架”

李英家住在19楼,小区的楼栋密集,人员流动也大,因为楼间距近,她能从自家清楚看到对面楼栋的阳台。

当天,何某把孩子带回屋后,李英也进屋坐下,她吃完心脏病药,就下楼买菜了。当时小区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何某还在往楼下扔东西,因为心脏不好,李英不敢抬头看。

在小区住了9年的业主王梅介绍,小区有16栋高层住宅,每栋楼最高有33层,阳台有高一米左右的护栏。事发当天,她看到何某从楼上扔下凳子、铺盖、棉絮等杂物。

小区另外一位住户郭芬证实了王梅的说法。据她回忆,有两个身穿绿色马甲的人进入何某家,孩子一度获救。

王梅居住在何某隔壁楼栋,她称,何某是本地人,丈夫在外地工作,“她家里经常有吵架,但不晓得她有没有病。”

受访的几位居民都称,他们当时以为是寻常的家庭纠纷,并不清楚何某后来为什么要那样做。

“把孩子抱起来后,她亲了一下”

住在何某楼上的邻居彭兰称,她亲眼看到,何某抱起孩子后,婆婆过去拉她的手,被甩开了。没多久,老人“咚的一下”倒在地上。

在对孩子动手之前,何某先拖的是婆婆,但拖不动,“又去拉大点孩子,还是拉不动,就去拉小的那个。”彭兰从楼上看到,何某把孩子抱起来后,还亲了一下。

彭兰说,后来何某又去拉大的孩子,“大的不干,拉不动”。“她就自己一条腿跨上窗台,结果消防就去破门进去了。”

8点半左右,消防人员到达后,将第二个孩子救下。一段小区业主群的视频显示,何某作案后,将左脚伸出护栏,另一个孩子一直拉着她的手,后来民警和消防人员赶到,一起把何某从阳台边拉了回来。

据现场居民介绍,何某将家中的沙发、椅子等家具堵在门里,阻止外人进入。另一段业主群里的视频证实了这一说法。视频中,何某家中的紫色沙发横放在门口通道处,地板上剪刀、鞋子、饮料瓶、衣架、儿童玩具散落一地,救护人员踩着沙发,把受伤的老人抬了出来。老人左手腕和左大腿缠有绷带。

当天,小区内外不少人目睹了这令人心酸的一幕,整个过程持续了两个小时左右。那天,王梅一夜没睡着。她说,无论如何,何某都不应该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

“躁狂”有待鉴定

1日,被何某砍伤的婆婆在重庆巴南区一所医院的重症医学科住院治疗。下午3点半,到了家属探视时间,何某的丈夫、姐姐和公公在两名居委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相继进入病房探视。

探视结束后,他们并排坐在病房外的椅子上。何某的丈夫戴着口罩,眼睛红肿,失神地望着前方。

陪同何某家属的一位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目前“无法透露任何细节,具体情况以警情通报为准”。

据重庆巴南警方通报,事发时何某“在家中突发躁狂”。在上海某三甲医院精神科医生李昱皓看来,通报中所称“躁狂”并非疾病定性,临床上,躁狂发作通常是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之一。但何某是否患有精神疾病,事发时的精神状态如何,还有待进一步调查和鉴定。

公开资料显示,双相情感障碍,又称躁郁症,患者通常会经历躁狂和抑郁两种极端情绪。

四川鼎尺律师事务所律师胡磊分析,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对于严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经法定程序鉴定为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且存在继续危害社会可能的情况,人民法院可予以强制医疗。

悲剧发生后,精神病人监护也成为公众关注焦点:如果何某确实患有精神疾病,为何没有被发现和及时治疗?在此之前,她又经历了什么。

事发第二天,小区内的警戒线已经拆除,楼栋下的洗衣店恢复了营业。不少路过的行人仍会驻足,抬头望向第22楼。一些居民围坐在树下谈论前一天的事,有人遗憾,有人唏嘘,有人痛心。

相关推荐
友情链接
关闭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