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六万平方米发掘面积 一万余座墓葬 30余年手铲不辍 五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数量之多并列国内第一 …… 从史前… 继续阅读背起洛阳铲,30余年铲考不辍,他把中国历史打“通关”了!
六万平方米发掘面积
一万余座墓葬
30余年手铲不辍
五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数量之多并列国内第一
……
从史前文明
到夏商与东周
再到魏晋唐宋明清……
发掘的遗址几乎涵盖历史上各个时期
他叫马俊才
有人说
他把中国历史打“通关”了
马俊才。受访者供图
初背洛阳铲,他“手气真好”
57岁的马俊才
透着考古人特有的“考古色”
那种久晒又反复风吹后的黑红
但19岁考入北京大学考古系时
他还是个白净的小伙子
当时他师从著名考古学家吕遵谔先生
吕遵谔。新华社记者肖野摄
上面这张照片中
吕遵谔先生手里拿的
是在辽宁省营口县金牛山遗址
发现的一具距今20万年以上的
完整的猿人化石
正是这件震惊中外的考古发现
让尚不知考古为何物的马俊才感受到
“这些历史的刻痕都是有生命有故事的”
从那时起
他决定要翻阅这“无字地书”
就这样
经过一段“北大模式”的学习和训练后
21岁的马俊才和两个同学
接到了任务
第一次背上了洛阳铲
洛阳铲。新华社资料片
考古圈流行一句话
“不会看土,别说考古”
此时马俊才对于“看土”
已经成竹在胸:
如果洛阳铲带上来的是“五花土”
下边多半是墓
绿色或青色土
多半是马坑或车马坑
密实的夯土
根据范围就能判断是什么建筑遗迹
……
就在大家观察砖窑起土的断面
不知从何处下铲时
马俊才心想
先不管,探了再说
就这样埋头探了几天
终于发现了1.5米厚的文化层
肖家屋脊M7出土器物照。(图源: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这座标号为M7的墓葬
属于后石家河文化
当时共出土104件陶器
和一件象征权力的石钺
这是一座王级大墓!
直到目前
M7仍是石家河时期最大的墓葬
“手气真好”
从那时起
便有人这样评价马俊才
“压哨”探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1989年,大学毕业后
马俊才来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时称河南省文物研究所)
一个月后,他被分到新郑工作站
开始对郑韩故城持续15年的发掘
1993年的一天
马俊才在郑韩故城小高庄西
进行考古勘探
用洛阳铲下探时
坑底带出了发绿的土
“土发绿发青,极有可能是马坑”
但清理到最后,只出现了马,没有车
“旁边很可能还有别的祭祀坑”
于是,马俊才领着技工沈永建
在周边展开三次勘探
河南新郑郑韩故城遗址郑国三号车马坑全景(资料照片)。新华社发(中国文物报社提供)
最终他们勘探出20多个马坑
“有希望了”
马俊才心想
但由于当时经费有限
而且整整四个月
清理出的全是马坑
并没有青铜器坑和大墓
没有重大发现,是考古发掘的常态
“很多人都劝我放弃”
但马俊才已经深度翻阅过相关的历史文献
他相信自己的判断
并在1995年10月开始了第三次扩方
此时这块地已被征为基建用地,限期发掘
考古队也下了最后的“命令”:
再扩两个方
如果没有收获,发掘就要结束
就在新探方开始刨土的那个下午
一位民工的耙子刚落下
“咣当”
“是金属碰撞声!”
马俊才心想,“有了!”
郑国社稷祭祀遗存(图源:河南博物院)
第一件青铜器出现了
此后,在探方周围
有序排列多个青铜礼乐器坑
出土五组象征古代中央政权的
九鼎八簋青铜重器
此外还有9坑编钟,每坑24件
……
结合此前发掘的马坑
马俊才判断这是典型的郑国祭祀遗址
而且是祭社稷的最高等级遗址
1996年新郑市金城路祭祀坑出土的编钟。(图源:河南博物院)
不出所料
这次发掘,共清理出土春秋时期
郑国青铜礼乐器坑17座
殉马坑44座
出有348件郑国公室的青铜重器
成为郑韩故城半个多世纪以来
罕见的考古收获
此项发现
被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这也是马俊才首次获得该殊荣
当时他仅30岁
此后,马俊才又先后主持发掘了
新郑市许岗韩国王陵
新郑市胡庄韩国王陵
新密市古城寨龙山城址
上蔡县蔡国故城和蔡国贵族墓地
安阳殷墟商代铸铜遗址
三门峡秦人墓地
禹州商周贵族墓地
南阳黄山遗址等多项大中型发掘项目
五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
南阳黄山遗址。新华社资料片
所到之处“非王即侯”!
“手气真好!”
几乎每个人都这么说“福将”“马大墓”等名号也接踵而至
但马俊才只是乐乐,并不反驳
吃着碗里看着锅里:
他发现中国最早盛行
“河鲜烧烤大排档”的渔村
不可能只靠“运气”
“细致”
是马俊才的关键词之一
车马坑是很多考古人不敢碰的遗迹
但在新郑郑国车马坑遗址博物馆
原址展出的三号陪葬车马坑
有着四辆“豪车”和122匹马骨
曾创下多个“历史之最”:
发掘的马骨数量创郑韩故城考古之最
郑韩故城内所见形制最大、
装饰最奢华的国君用车
……
这背后,便是马俊才
和他的车马坑清理团队出的“细活儿”
考古人员在河南新郑郑国3号车马坑考古现场工作。新华社记者朱祥摄
“在博物馆看到的是一辆一辆马车
车轮及各种构件都清晰可见
但在发掘过程中
这些早已腐烂成泥了”
“清理车马坑就是
土中找土、灰中寻灰的过程”
马俊才说
这需要将工具精细到
手铲、刷子、竹签
甚至手术刀……
整整12个月
这些深埋地下2400多年的
车舆马匹得以完美面世
车衡、车轭、车辕等构件清晰可见
就连车篷上方格席纹遗痕都清晰可辨
该考古项目也被评为
当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马俊才的车马坑清理团队也一战成名
这是河南新郑郑国3号车马坑考古现场(11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朱祥摄
在马俊才看来
细致的发掘是对遗址最好的保护
而“吃着碗里,看着锅里
眼睛还要瞟向灶台外”
则是马俊才的考古“方法论”
也让他发现更多历史细节
2005年5月
上蔡县文物局接到村民举报
郭庄村东一处地势最高的土岗上
出现很多人为大洞
可能有盗墓贼
随后马俊才带领考古队赶往现场
在钻探过程中
探铲在土层深处带出的
竟是些黄色的纯细沙
而不是常见的五花土
挖过近万个墓葬的马俊才
还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
他马上查阅考古资料
发现这叫积沙墓
是古人为了对付盗墓贼
采用的一种特殊的埋葬方式
巧妙利用细沙良好的流动性
加上石块的重量
很容易塌方把盗洞掩埋
河南上蔡千年楚墓出土一批青铜重器。新华社记者朱祥摄
最终,他和团队历时两个多月
让一个长27米、深19米的
楚国贵族墓地得以面世
“流沙大墓”轰动一时
如此大量的沙石从哪里来?
发掘过程中
马俊才不忘“看着锅里”
随即勘探出古汝河码头
解决了流沙大墓沙石来源问题
又把大墓压着的古遗址清理出来
中国最早盛行“河鲜烧烤大排档”的渔村
也得以面世
西长桥古码头遗址。(图源:中共郏县县委办公室)
这种多学科交叉应用
与“聚落式考古”的思维方法
贯穿了马俊才整个考古生涯
这或许也是他“运气好”的原因之一
正在发掘的南阳黄山遗址
也延续这样的思路
在确认一处中原史前制玉中心后
马俊才就会想
如此发达的手工业
肯定需要不少劳动力
他们如何生存?
带着这样的思路
马俊才找到了史前粮仓群
在河南南阳黄山遗址拍摄的仰韶中期粮仓基址。新华社发(陈辉 摄)
遗址中所见杂草种子少
食物如何供给或运输?
层层剥茧后
一座规模宏大的史前码头也出现了
如此大规模、高等级的遗址
周围有没有二级聚落
出土众多陶器,附近会不会有窑址
这么多人生活用水
能不能找到水利设施
……
胆假设、小心求证
马俊才的眼睛就是这样
不断瞄向“灶台”之外
在河南南阳黄山遗址拍摄的屈家岭文化高级别大型墓葬中随葬的玉钺。新华社发(陈辉 摄)
“所谓手气好
不过是想得多一点
挖得深一点,坚持得久一点”
“如果非要说手气
那么他的学术敏感
过硬的实践操作技术
对遗址细微之处的把握
大胆的想象力
和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执着劲儿
确实让他的手气略显得好一点。”
自1997年开始
就跟着马俊才做田野发掘的程永刚
如是评价
“不言书”里写春秋:
他真正诠释了
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现在,马俊才几乎所有的精力
都在黄山遗址遗址的内涵超乎想象
发掘难度也超出想象
他常常会因刮风下雨
连夜赶往遗址查看安全情况
他会把车横在工程车前
阻止施工可能对遗址产生的破坏
他多次熬夜编写大遗址保护规划
性格腼腆的他却愿意
对着话筒直播两个多小时
只为普及遗址文化
推动公众考古事业
他不会怠慢任何一处遗迹
因为遗址有大小,价值无轻重
……
2002年,在新郑郑韩故城制陶作坊遗址,马俊才(前排左三)向来访专家介绍遗址情况。
面对知识储备的新挑战如今的马俊才一半田野,一半书斋一有空闲就不断翻看考古报告并定期邀请全国专家来遗址指导交流,更新认识
从考古大棚走出玉带般的白河从山脚流过几千年前这个“中原玉都”所出玉器就是从这里走向中原、流通江汉
“这是我考古30多年经历过最美的遗址,多富有啊!”面对一片荒芜的岗地马俊才却发出了由衷的感叹“下半辈子是绕不开它了”
远处高岗上两面红色旗帜迎风摇曳马俊才指着它们说这是我们的队旗上面印着“黄山遗址考古队”
黄山遗址发掘区全与独山鸟瞰图。受访者供图
“这么远能看到上面的字吗?”
“咋不能,心里刻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