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常规“日托”老人减少后

社会热点 2023-11-6 42

摘要:  2022年之后,一些街道申请常规日托的老人数量有所下降。比如,一个社区日托点,平均投入成本一年约几十万元,… 继续阅读当常规“日托”老人减少后

  2022年之后,一些街道申请常规日托的老人数量有所下降。比如,一个社区日托点,平均投入成本一年约几十万元,但前来日托的老人在10个左右。如何更加高效地使用养老资源?如何提供更有针对性、精细化的养老服务?一些街道因地制宜,根据具体问题、具体需求,纷纷走向了日托的转型之路。我们找到了3种不同的日托模式,以供探讨。

  模式一:淡化定点,分散共享

  徐家汇街道老龄化比例约占30%,其中80岁以上老人有6000多人、独居老人2167人、孤老158人、百岁老人17人。“老人们不愿意来固定日托点。他们被送过来,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一些老人觉得自己头脑尚可,也能活动,不喜欢被特殊对待。”徐家汇街道社区服务办公室负责人说。

  73岁的翁爷爷表示,他不愿意“被日托”。退休之后,他就习惯在社区周围自由活动,而不是固定在某处。他说,每天在外活动一圈,如果能顺便解决吃饭、就医等问题,晚年的生活就有保障了。

  如今,街道的党群服务中心·邻里汇融各种功能于一体,很大程度上已满足老人的诸多生活需求。翁爷爷常去的土山湾党群服务中心·邻里汇位于蒲汇塘路18号。这里总面积约1200平方米,楼内三层空间,功能一应俱全。1楼是宽敞亮丽的社区食堂,角落边有便民咖啡店、超市,楼上有社区图书馆、理发室、小修小补等服务点。

  翁爷爷说,在这里,吃喝、休闲、娱乐、服务等都能一站式享受。3楼的社区卫生站可以配常用药,还有康复和保健器具,提供中医推拿、艾灸等服务。2楼的多功能活动室常为老人配送“精神食粮”,比如举办唱京剧、合唱等活动。

  实际上,这里把日间照料中心、卫生站、康复中心、长者运动之家集中在一个楼面。日间照料中心不再单独委托第三方运营,由街道直接管理,街道链接区民政局、卫健委、残联等多个部门的资源,将医、康、养三者深度融合。

  具体而言,这里的所有资源、活动空间等都向社区老年人免费开放共享,康养区摆放供老年人休息的“躺位”,除提供常规日间照护功能外,也融入了更多康复护理、慢病管理、中医理疗等医养结合特色服务,不再采取定点日托、集中管理。

  有老人笑称,早上来1楼的社区食堂吃个早饭,到3楼的长者运动之家锻炼、做做理疗,累了去2楼看书,还可以参加丰富的文化活动,能够消磨一天。

  “与日托所相比,邻里汇更像‘大日托’的概念。老人活动空间更大、更自由,常规文体活动都是免费的,想来就来,服务整体升级。”相关负责人说。

  翁爷爷觉得,这里与日托所最大的不同是,许多年轻人也来吃饭、活动,他更愿意和年轻人在一起,接受新鲜事物。

  目前,徐家汇街道的4个党群服务中心·邻里汇都配有基础四件套——长者食堂、助浴间、卫生站和文体活动区,满足老人基本生活需求之外,还将适老化改造体验中心、家庭照护床位支持、认知障碍支持中心、养老顾问点等专业服务和辅具租赁、便民维修、免费理发等生活服务相融合,全方位对接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

  模式二:综合统筹,谋求转型

  东明路街道有60岁以上常住老人4.6万,占街道常住人口的35.9%。60岁以上户籍老人3.0万,占街道户籍人口的39.5%。这里属于深度老龄化社区。

  近年来,浦东新区常规的日间照料中心基本服务免费。

  目前,东明路街道运行中的日托有三林苑和新月两个点。入托老人一天的安排是这样的:早上测血糖、血压,大家一起说说话,有时请老师带领老人们一起做手工。午餐一荤两素一个汤(午餐费用10元)。下午在休息室看电视、睡午觉,吃些小点心。16点左右,老人们陆续回家。有的老人由子女下班接回,也有老人每天固定约了小电动三轮车送回家。

  近年来,受各方面因素影响,街道日托呈现低位运行。比如一个点位有20个座位,目前固定日托的老人只有7个。究竟什么样的老人适合日托?日托点负责人认为,眼花、耳背、腿脚不便等轻微失能的老人,家里子女上班或自己独居,白天需要专人照看,就适合来日托所进行日常健康维护、吃午餐、聊天等。

  理论上,日托老人和完全活力老人略有区别。但实际上,对老人而言,“活力”与“亚活力”之间的界限并不清晰。有些老人十分要强,觉得自己没到“托”的程度。有些老人想与更年轻、更有活力的人待在一起。

  各方面考虑之下,东明路街道的日托模式正在谋求转型,未来引入专业力量,打造以认知障碍症照护为特色的家门口服务点。

  “我们的目标是从‘老有所养’升级到‘老有颐养’。”东明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肖春平说,“主要考虑三点:定位错开,服务延伸,降本增效”。

  每个年龄段都有不同的照护、康养及社会化需求,每个个体也有不同的情况。划分更加清晰的边界,才能真正做到全覆盖,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

  东明路街道计划打造“1+5+N”立体联动的照护模式,几个点位功能升级,与第三方专业机构合作,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的养老服务体系和网络。

  其中,“1”是东明路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5”涵盖街道社区长者照护之家、街道科技助老中心,以及融入环境、各具特色、全新分工的三个日托点——东边的新月日托与街道宝宝屋相连,主打“老少融合”,老人小孩可以在此一起活动;中部的三林苑日托楼上是社区卫生服务站,主打“医疗康复”;西边新增的凌兆日托靠近老年认知筛查点,主打“认知干预”。

  3个日托点在现有常规服务的基础上重新定位,由普通型日托向认知障碍症照料专护转型。其中,日托基础服务继续免费,特色服务按内容收费。

  在这样的细分下,经过科学评估后,社区内老人可以各取所需。

  功能升级的日托中心还可以担当“样板房”,适老化家具、无障碍改造、康复辅具等,老人及其家人均可亲眼看见、亲身尝试,便于引入家中。

  提供更好的服务是目标,但是财政资金有限,老人家庭的支付能力也有限,如何撬动社会资本,需要动脑筋寻找新路子。

  比如,日托点的房屋是街道可以调配的空间,一般免租。但是护理工作人员和基本服务每年开支不小。未来,东明路街道拟与国内规模较大的居家医疗照护品牌进行合作,整体统筹。

  目前,街道除日托外,有3家养老机构、1家长者照护之家、1个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及2个分中心、1个长者运动健康之家、1个智慧健康驿站,加上社区食堂和助餐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总面积6730平方米。此外,每个居委都设有老年活动室。

  未来,在“1+5+N”立体联动模式中,各服务点的康复师、护理员可以共享,有效降低人力成本。居家养老、日托、长者照护等,隶属同一家企业运营后,委托、转介可以更为“丝滑”,老年人可在不同的养老服务模式中切换,找到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

  据悉,目前双方合作的规划是,长者照护之家前两年打基础,第三年企业自负盈亏;日托部分则实现服务增加、成本不增。

  模式三:专业护理,做出品牌

  曹家渡街道60岁以上老人总数为24512人,占整个街道总人口的33%,社区内设置了1个综合为老服务中心、1个日间照料中心、4个敬老院近1000张床位、7个乐龄站点、14个老年活动室。

  街道将老年人按照年龄和身体状况,分为“红黄绿”三种人群。比如,红色人群总计约810人,主要是80岁以上独居老人、护理等级5—6级人群、高龄失能老人。黄色人群总计约1548人,主要是60岁以上无子女老人、独居老人。另外还有约2万名60—70岁活力老人,被标为绿色人群。不同颜色的群体,街道提供针对性养老服务,制定“三色服务方案”。

  其中,曹家渡街道的日间照料中心已有十几年历史。早期,这里也是一些活力、亚活力老人的“俱乐部”。如今,曹家渡街道日托不断提升专业化护理与服务的能级,更好地满足特定人群需求。

  对曹家渡街道而言,特定人群的专业照护,难度在于“人”。认知症患者及高龄、独居老人比较敏感,护理人员与老人长期陪伴、相互信任特别重要。但留住护理人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养老服务行业的收费标准相对严格。社会晋升渠道有限、职业认同较弱、薪酬的天花板不高,想留住专业人才比较困难。

  而曹家渡街道之所以委托第三方福寿康居家养老康复护理服务社运营,也是基于社会组织具有专业力量,有一支有特色、有梯度、可持续的养老服务队伍。

  今天,旅居养老、候鸟式养老、数字养老、康养结合等各种养老服务产品为老年人生活带去了更多可能。社区里的日间照料中心还有哪些不能被取代的优势呢?

  答案是划分清晰,找到社区老人的真需求。(彭德倩/彭薇/肖雅文/龚丹韵)

原标题:当常规“日托”老人减少后

相关推荐
友情链接
关闭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