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来自河南的曹丽茹,是神农种业实验室玉米创新团队的骨干成员。她和团队其他年轻人一起,手拿“新农具”,培育好品种,… 继续阅读给种子写“代码”,这位河南妮儿真“中”!
来自河南的曹丽茹,是神农种业实验室玉米创新团队的骨干成员。她和团队其他年轻人一起,手拿“新农具”,培育好品种,为农业创“芯”。这些好“芯片”如何种进广袤田地里?曹丽茹与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展开了一场对话。
“返乡”就是新农人吗?
“新农人”,首先是“新”。曹丽茹是农民的孩子,记忆中,父母播种、收获都是看天吃饭,遇到天灾束手无策。如今她给“种子”写代码、让田地长出“芯片”,让农民掌握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技能,首先是来自让农民“省钱省力”的初心。
在赵皖平代表眼中,“新农人”的“新”体现在从单一专业到综合性人才的转变,“不仅要会种地,还要会吆喝,还要懂一定的农业技术”。尽管“新农人”还叫“农人”,但事实上他们已经把第一产业和第二、第三产业串联在一起,拉长了农业的整个产业链。
“年轻人愿意来”固然是好事,赵皖平认为,在未来新农人的培育过程中,我们应该建立农民职业资格制度。比如,对流转土地面积、养殖规模、每年产出多少农产品等指标进行考核。与此同时,国家也会对“新农人”给予政策支持。
曹丽茹在日常实验中
新质生产力能种地吗?
作为青年科研人员,曹丽茹对“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十分熟悉。从她的研究方向来说,新质生产力包括用前沿的生物学技术提升种业竞争力,也包括通过深加工技术增加农业产品的价值。对于科研农业,育种技术提升种源攻关的问题备受关注。
赵皖平代表今年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加速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大家可能理解不完全一样,但基本的道理就是一个字——新”。他介绍,无人机目前使用最广的领域是农业,喷洒农药化肥、撒种子现在都是无人机在操作。科技让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新质生产力给农业的发展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赵皖平同时指出,农业有别于其他产业,它需要“接地气”。农民知道哪个品种好种、抗性强,销售价格还高,农民是科技工作者最好的老师。
曹丽茹参与研发培育的抗旱玉米郑单6161
一粒种子能结出多大果实?
科研辛苦,落地转化也不容易。如何给后者提速,这是曹丽茹的首要困惑。赵皖平代表认为,这是一项全社会系统性的工作,要政、产、学、研几个环节共同发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才能得到有效提升。
选择农业,对曹丽茹来说,是理想,也是情怀。让更多像曹丽茹一样的年轻人有动力坚持做科研,这对整个行业乃至国家都是重大的课题。赵皖平直言,“要让我们农业科技人员名利双收,既要有实际的成果,又要在待遇上能让他们安心工作。”在他所在的安徽,目前正推进给农业科技人员赋权的工作,一旦成果达到一定水平,农业科技工作者能得到更多的收益。
在赵皖平代表看来,要真正让农业长期地繁荣稳定下去,最主要的还在产业和人才这两方面。如果没有人才的支撑,乡村振兴是水中之月。而在科研的后辈曹丽茹心中,代码、“芯片”里有千钧力,让中国人的饭碗盛满中国好粮,“新农人”的乡野田间也有星辰大海。
△全国人大代表赵皖平